本報記者 吳建華 北京報道 地方政府對于自主發債的熱情顯而易見。5月19日,財政部關于《2014年地方政府債券自發自還試點辦法》通知印發以來,10個試點省市相關工作正緊鑼密鼓進行。 據《華夏時報》記者多方采訪了解,廣東、山東目前走在各省前列,其他省份也非常踴躍。 作為此次地方自主發債試點的關鍵環節,地方政府信用評級受到各方關注,為此,財政部近日專門發布了《地方政府債券自發自還試點信用評級工作指導意見》。然而,業內人士坦承,地方政府信用評級尚未成熟,可能面臨信息獲取、地方政府干預等各種挑戰,目前只能摸石頭過河。 地方積極 最近,資信評級機構有點忙。6月17日,中誠信國際與穆迪在北京聯合舉行信用風險會議,重點推介地方債信用評級業務,作為會議主講的中誠信國際 政府與公共融資評級部高級分析師閆文濤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這一活動,6月19日還要在上海再辦一場,而該公司正在積極參與地方自主發債的信用評級招 投標工作。 而另一本土知名評級機構——大公國際北京總部負責人谷明也向本報記者透露,目前正在參與地方政府發債工作,“已經進場開始做的有兩家,參與投標的有幾家,進入試點的這幾個省市我們都會參與。” 同一天,廣東省正式對外發布了地方債信用評級報告以及其他7份發債相關文書,評級時間6月13日,信用等級3A。對此,多位業內人士驚嘆廣東省試點發債的動作迅速。 谷明對記者表示,一般而言對于企業債,調查評級工作至少需要15天,而對于集團性企業的發債,時間則至少需要45天。 記者注意到,財政部5月19日發布試點通知,6月6日,廣東省通過招標選定上海新世紀資信評估投資服務有限公司進行信用評級,6月13日評級完成,17日評級報告正式對外發布。總共不到一個月,不可謂不迅速。 山東省財政廳6月19日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透露,6月12日,山東省政府債券信用評級機構招標工作結束,中標機構同樣是上海新世紀資信評估投資服務有限公司。“目前,信用評級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地開展。預計7月份進行債券的招標發行工作。” 另外,北京、寧夏、江蘇、江西等試點省市均掛出了組建地方債承銷團或信用評級機構招標的通知。 同時,在自發自還試點地區啟動債券發行工作時,由財政部代理的第一批地方政府債券也啟動了招標。6月13日,甘肅、新疆、福建、廣西、四川五個地區發行了今年首期地方債,總額為516億元,第二期183億元地方債也將于6月20日招標。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財政稅務學院院長陳志勇對本報記者表示,城鎮化、工業化的發展需要有相應的基礎設施做支撐,中央提出人的城鎮化,無論從提供就業和公共服務來說,基礎設施建設是重要手段。“那么錢從哪里來?積極的財政政策如何體現,地方債反映了政策的基本取向。” “目前地方財政收入的增速也在下滑,一些在建工程要接著完成,僅靠當前的稅收和一些賣地的錢是不夠的。從地方來講,肯定想進到這個試點范圍來,多一個融資渠道,何樂而不為呢?”陳志勇說。 評級試水 此次地方自主發債與國債發行,以及財政部代發地方債相比,從流程上講并無太大區別,唯一的變化就是增加了信用評級的環節。 陳志勇認為,總體上而言,目前地方財政管理還有不少制度欠缺,財政信息不是那么完整、細致,透明度不高,還缺少按權責發生制編制的資產負債表。而信用評級是個很重要的抓手,可以促進地方政府規范財政行為,提高管理水平,增強信息透明度。 從廣東省17日發布的評級報告來看,其中較大篇幅注重于廣東省經濟發展狀況、財政平衡能力、政府性債務情況的分析,而募集資金的用途和償債安排 部分最為簡略。另外,評級報告的數據來源主要是廣東省統計年鑒,國家審計署的地方債審計報告以及財政廳提供的近3年公共財政預算收支、政府性基金預算收支 數據,并沒有出現一些此前未予公開的信息。 對此,上海新世紀評級副總裁郭繼豐的解釋是,地方政府發行債券是地方政府融資行為規范化、透明化、市場化的表現,這在客觀上會促進地方政府完善 信息披露,以滿足投資者信用風險判定的需要。同時,地方政府的信息披露有其財經紀律和制度。評級機構本身并不能倒逼地方政府完善信披,一定程度上還得應地 方政府的要求對需要保密的信息進行保密。 對于新世紀給予廣東省的3A評級,一位不愿具名的評級機構高管持保留態度。在他看來,一份評級報告的含金量需要靠最終的債務違約率和違約損失率來檢驗,但評估方法以及評估機構本身的公信力也是重要指標。 廣東省社會科學綜合開發研究中心主任黎友煥對于本省經濟不像評級報告那么樂觀,他對本報記者表示,廣東目前經濟發展困難重重,實體經濟發展舉步維艱。主要表現在市場環境不佳、成本壓力較大、去產能帶來的壓力進一步加劇,投資、出口和消費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 黎友煥認為,廣東省地方債整體風險不大,但某些地區還是比較緊張,甚至有些地方政府對債務情況遮遮掩掩。然而這些風險提示信息在上述評級報告中鮮有看見。 閆文濤認為,地方政府信用評級的難點不在于評級方法,而主要在于信息獲得,對于某些地方經濟指標、財政數據,地方政府如果不愿提供,評級機構很難從其他渠道得知。 谷明則稱,對于評級結果有疑問很正常,地方政府評級市場還處于試水階段,尚不成熟。地方政府對于評級價值的認可度、配合度也有一個逐步建立的過程。 “地方政府給的數據也可能有水分,這個和企業評級一樣,我們會通過從其他渠道搜集的信息進行比對、核實、測算。除了政府提供的數據,我們還要考慮當地的經濟發展、支柱產業、人均收入、環境資源等一系列指標因素。”谷明說。 有進無退 無論如何,地方自主發債已經邁出了實質性步伐,面臨當前經濟形勢下的財政和債務的雙重壓力,地方自主發債沒有退路。 據財政部副部長王保安透露,今年到期需償還的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占債務總余額的21.89%,根據審計署公布的數據,截至2013年6月 底,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約11萬億元,按照上述償債比例,今年地方政府需償還債務或為2.4萬億元。“今年是地方政府償債壓力最重的一年。” 另外,“地方政府性債務的償還對土地出讓收入依賴過大,全國承諾以土地出讓收入償還的債務占比平均是37.23%,部分省份在50%以上,土地和房地產市場走勢對地方政府債務的償還影響很大。”閆文濤說。 陳志勇認為,信用評級對于規范地方財政秩序十分重要,但作用需要時間體現。 多位受訪專家預期,地方債試點自發自還今后肯定還有擴大范圍,很可能在《預算法》修改完成后實現全國覆蓋。但地方債是放到省級,還是一些市縣也可以干,債是綜合的發還是按項目來發?這些都需要進一步明確。 口子已經打開,但前路漫長。陳志勇說,“從預算管理的角度來看,地方債資金怎么保證合理的用途,怎么樣明確資金使用的責任,保證舉債有一定的績效,保證它的償還,還有債務規模如何控制,類似很多問題還需要斟酌,并通過制度加以規范。” (責任編輯:admin) |